家传“连手”
别的地方拔河只用一根绳子,临潭人用两根,每根绳的绳头上有个大环,用一根长60厘米左右、两头细中间粗的木杠子巧妙地连接和捆绑起来。专门连接两根绳子的人就叫“连手”,一般由群众推举的“少壮”担任。
临潭扯绳的双方各有4个“连手”,如彭吉平是上片的“连手”,张华则是下片的。“连手”负责与对方连接“龙头”(即绳头),赛前各自将绳捆扎成“头连”、“二连”、“三连”、“连尾”(俗称“双飞燕”)。双方绳头相接处为“头连”,后面一个连接处为“二连”,“二连”开始分岔,第三个接头处(“三连”)再分岔,“连尾”形成四股绳,可以多加人,多受力。
“连手”负责胜负。一局比赛中,当“头连”最后被扯过划定的界线后,“连手”就要持8磅的大锤将“头连”的杠子打掉,表示一局结束了,再重新连接,重绑杠子。所以当地人又把“连手”称作“把杠子的”或“杠子手”。
“连手”还要负责安全事宜。打杠子时很危险,一局结束后,绳子被胜利的一方扯走了,败了的一方要拽回来,在双方拉锯中打杠子,杠子脱落很容易伤人,除了砸的两个人,其他“连手”要把挤过来看的群众挡住;而两根绳刚连接时,两边的群众已经上手了,这时连接很容易造成脱杠,所以“连手”们责任重大。
“连手”的活儿不好干,一般人也不会干,因而多的“连手”都是“家传”的绝活。王廷忠说,多少年来已经形成习俗了,上一代当“连手”的,他的儿子跟着父亲学会了打杠子的技艺,后来父亲“退”了,儿子将“承袭”“连手”的职业。
最典型的是下片的“连手”张华。张华的父亲张热个今年67岁,1962年开始当“连手”打杠子,一打就是34年。1996年的活动中,张热个正打杠子时,两边就干上了,结果杠子脱落掉在地上,又弹起来砸到张热个的身上,导致他脾脏严重受伤,最后不得不做了脾脏摘除术,将“连手”的职位交给了儿子,自己当了活动的“顾问”。
张热个说,当年和他一起当“连手”的,下片的两个没了,上片也只剩了一个。他现在依然喜爱这项活动,只要“顾”得上就“问”。据他知道的,这多年来活动中经常有人受轻伤。
37岁的张华“承袭”“连手”已12年,他说,连绳讲究技巧,有时连一次需要一两个小时。临潭县城爱好扯绳的人很多,但绳是怎么连的,力气小的人很难挤到跟前去看,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连绳的细节。
“连手”专管大杠子(“头连”),“二连”负责把群众扯过去的绳子拉回原地。王廷忠说,在临潭,“连手”的地位是很受尊崇的,即使人挤成了一疙瘩,“连手”过来一吆喝,人群就得乖乖地给他让路。
张热个说,“连手”其实很辛苦,打杠子时,他的儿子帮忙拦挡挤过来看连绳的群众。多的时候,张华的身上压着20多人,虽说天气很冷,但张华的身上常热气升腾,汗流浃背。
“连手”打杠子时,旁边总有个人手里举着一个比“头连”小很多的杠子挥舞,刘存寿说那叫“扰连”,有扰乱群众看连绳的视线的意图,也有告诉大众“绳子尚未连好、大家先别扯动”的意思。